Nikon Z6 4K動態實測:有幾分規格,就有幾分品質
傑克森林
前陣子測試了Z7的錄影性能,印象讓人十分深刻。其實自2017年已可嗅到Nikon在動態市場不甘落後的企圖,而D7500、D850也讓人注意到加強後的錄影功能,直到2018年的Z系列發佈,算是正式向錄影市場邁出關鍵一大步。

Nikon一口氣發表了Z7和Z6,兩者實際上市的時間卻差了數個月,先前在測試Z7時,心裡難免也盼著Z6,畢竟對於錄影為重的使用者來說,不需要太高的畫素,反倒是感光能力較為關鍵,這種情況下當然會偏好Z6,除了更適合錄影,價格相較Z7也低廉許多。
比較項目Z7Z6
畫素4,570萬2,450萬
對焦點493273
照片連拍速度9 FPS12 FPS
最高ISO25,60051,200
最低ISO65100
120p 可用視角DXFX, DX
FX 4K像素讀取方式像素合併全像素讀取
DX 4K像素讀取方式全像素讀取像素合併
續航力(CIPA)330張照片310張照片
機身售價(NT$)105,98062,980

FX與DX,4K處理方式

所謂「魔鬼藏在細節裡」,單是看官方規格表,也不會知道其差異。

而因為畫素的不同,在4K錄影的模式下,像素導出的處理方式也會不同。Z7畫素高達四千多萬,在FX模式下資訊爆量,所以必需先進行像素合併才能降低頻寬壓力,而Dx模式下則可以進行CMOS中間區域全像素直出,所以DX的畫質理論上會較FX來得好。Z6則是相反,FX的模式下為全像素直出,理論上全片幅的4K畫質會更佳。
是否該在意此差異,也是見仁見智,畢竟實測FX和DX的4K錄影,要靠雙眼分辨也很難,Z6無論是FX或DX的4K錄影品質,可說都十分扎實,影像平順,沒有刻意銳利化的處理卻能保有豐富細節。

所以我個人的習慣是:平時使用Z6錄影時就保持在FX模式,焦段不夠時,再切換至DX是個不錯的方法。如果手中帶了24-70mm,也就等於帶了24-105mm(DX時等於FX模式下的焦段乘以1.5)。

ISO高達51200

Z6畫素較低,也就是說在感光元件的大小不變的情況下,單顆感光單位的面積較大,感光能力也就較高。

Z7最高ISO為25600,Z6最高則可達51200,若開到Hi 2.0則為ISO 204,800,當然Hi檔在非必要時刻也不太可能會用到。實測後,發現Z6在高ISO時的雜訊抑制與解像能力表現確實不凡。對於常需要在夜間取景的需求,Z6是可輕易勝任的,說到這裡,令人期待S-Line 24-70 f/2.8的到來,遇低光就更無敵了。
當然,高ISO的狀態下沒有雜訊是不可能的,而每個人對於可用ISO的判斷標準也都不一,如果你的畫面屬於較少細節的內容,不妨試試調高錄影功能表內的「減低高ISO雜訊」參數,預設情況下設定值為「Normal」。

全片幅的120p高速攝影

對我來說這是Z6和Z7最大的差別,但也有點可惜,因為Z7僅能使用DX進行120p錄影,原本想說Z6應該要FX和DX都可以120p錄影,實測後發現Z6在120p的狀態下僅能使用FX,雖不至於扣到分,但還是有一絲惋惜,同樣期待未來韌體解鎖。
切換成FullHD 120p時和4K模式時,皆只能選擇「高品質」的影片方案,也就是說,切換至120p時的碼率和4K模式時的碼率是相同的,皆高達144mbps。
部份他牌單眼的120p錄製功能,在操作其間是無法使用自動對焦的,而Z6和Z7在120p時的自動對焦表現是可以完全發揮,所以切換成120p時不需要有任何後顧之憂。

內建機身防震

單反年代的手持錄影只能仰賴自帶防震功能的鏡頭,Z系列無反是Nikon首次在機身上加入防震功能,效果比起傳統的鏡頭防震效果當然穩上許多,這針對長鏡頭拍攝或長時間手持來說很實用。但如果你想要邊走邊拍攝,建議還是配個穩定器吧。

除了光學防震外,還有「電子減震功能」可以使用,不過光學防震就已經算理想,我個人不太會去使用這個功能(儘管實測後不至於影響到太多畫質),如果你想長焦拍攝固定鏡位的話,那也許可以考慮開啟,對於畫面的穩定有極大幫助。但記得用完最好關閉,以避免在廣角焦段時畫面出現預期外的變形、影響到畫質。

自動對焦測試

自動對焦在Z7時已經進行詳盡的測試,兩者在對焦功能上大同小異,同樣可設定對焦速度(10段)與靈敏度(7段),對焦點Z7雖較多,但對於錄影的族群來說Z6已算足夠,況且大部份人拍片仍以手動對焦居多。

使用AF-C,在半按快門時才進行對焦,放開時則變回MF。你或許認為:那就用AF-F(全時間對焦)不就好了? 其實採用AF-C,除了可方便在AF和MF之間快速切換以外,AF-F一直處在自動對焦的狀態,也勢必消耗較多的電力。
AF-F也並非用不到,當你安裝在搖臂或是穩定器上時,就需要它的存在了。

擅用D-Lighting與扁平模式

雖然HDMI輸出的格式很強大,但礙於方便性,大多數使用者我想仍是以機內錄影居多,就我個人而言還是習慣使用FL扁平模式進行錄影,可以保留較多細節。如果還是希望動態範圍再寬廣一些,建議可以開啟D-Lighting,以保留更多高光與暗部的畫面細節。
對於後期較「怠惰」的朋友,建議別使用D-Lighting或扁平模式,因為如果你使用了這些設定,在後期時卻不進行色彩光線處理,那你的畫面將會非常沒有「立體感」。所以遇到這種情況,還是強烈建議你使用其他對比較先明的調控檔,D-Lighting也不要開到太高。
比較懸念的是N-Log只能藉由外錄來達成,個人仍衷心期盼之後的韌體能夠解鎖此限制。

衍射補償

室外拍攝時,可能必須減光圈來降低曝光量,或是要拍攝景深較深畫面,但光圈縮到太小時,可能會擔心畫質減損的問題,這時「衍射補償」就會派上用場,實際測試之後發現在4K錄影時,若遇到較細膩的細節,是可以明顯感受到差別的。

外接錄製10-bit N-Log

也許平時後期影像工作吃重,我將此功能視為Z無反的重頭戲。目前市面上,同時可以藉由HDMI輸出「10-bit、4:2:2採樣、4K、全片幅」的單眼,非Z莫屬。

內錄時,Z6記錄的色彩位元為8-bit,每個顏色的亮度有256階,如果外接到外部錄影設備的話,除了可記錄10-bit(1024階)的色彩深度,還可使用電影等級專用的Gamma曲線調控檔「N-Log」來做紀錄。控制方面,也可以藉由Z6的HDMI控制功能直接遙控外接紀錄器啟動錄製或停止,省去額外操作的麻煩,只是部份的外接紀錄器需要特別開啟HDMI的控制功能,否則會沒有反應。
不過外錄並不是一般的作業預算就支撐得起的,除了需要額外更高階的錄製設備,儲存空間、電腦效能也勢必得更高階才行,除了這些以外,還有一點要提醒的是:外錄會比內錄更加耗電! 尤其是在4K(2160p)的輸出格式工作狀態下,續航力大約會減少至50%~70%,所以倘若要使用外錄作業,除了強勁的效能、足夠的硬碟,電池方面的火力也得準備充足,當然最重要的,你還得具備後期調色的能力。

微時短片

一開始找不到此功能感到十分錯愕,以為原廠將此功能移除,後來才發現Z系列的微時短片功能,竟被歸類在拍照功能表下,怎麼想都覺得似乎不太對……不過沒差,功能上和之前D850的一樣完整。
比起使用外接的定時快門線,相機內建了此功能實在是方便了不少,而且曝光時間如果需大於每幀的間隔時間時,還可以設定是否要以間隔為優先,這對於要拍攝「黑夜→白天」或是「白天→黑夜」的攝友們十分實用。當然縮時攝影也需要一定的技巧與經驗,除了計算各項曝光參數,如何設定也得靠經驗累積,遇到困難的拍攝主題也不見得能夠一次完成。

就像我每次拍攝縮時,好不容易拍完了,回來才發現忘記關閉防震功能,雖然防震平時好用,但遇到縮時拍攝時、每隔數秒才拍攝一幀的這種情況時,結果就會像下面第一支影片,畫面會有抖動的情形。

Z6+雲鶴2穩定器,微時短片:

時間碼

一般使用者單機作業或許較不需要此功能,但時間碼可以提供不少效率,給多機作業或是專業製作的影像團隊。多機拍攝時,可以將機器設為Free Run並同步重設起始點,進入到後期時,Premiere Pro、FCPX…等專業剪輯軟體都可以直接以時間碼進行時間軸上的多機同步,屆時再選自己想要切換的畫面即可。

更方便舒適的EVF

電子觀景窗也是這次的亮點之一,更利於戶外的拍攝工作,無論是平面或動態。
除了提升取景時的舒適度,EVF左側的模式切換鈕也真的是暖到心坎裡。有時相機上穩定器或有其他輔具時,想要讓螢幕不因自動感應後方有物體而切換至EVF、關閉LCD,還得進功能表裡去設定,十分困擾。有了此切換鈕,可以快速切換自動感應是否開啟、或是固定在螢幕上顯示,關於這點真的必須說Nikon設計時有用心瞭解使用者。
有趣的是,使用4K模式並啟用Dx裁切錄影時,EVF的解析度似乎會降低、錄影時又恢復清晰,一開始有點嚇到,因為Z7的4K錄影模式沒有這個問題,一度以為Dx+4K時的Z6畫質真的會掉,索性實際輸出後才發現虛驚一場,Dx的4K畫質無須堪慮,至於為何會如此也不太重要了,畢竟不至於影響拍攝時的監看、也不影響最終輸出的品質。

XQD很難? 一點也不

一開始有些人對於Z系列單眼只具單一插槽感到不諒解,加上又是較陌生的XQD介面,讓不少人怯步。但也許是對於XQD卡的不夠瞭解,其實同級的SD記憶卡價格並不會較親民、甚至更貴。此外XQD具備了資料冗餘、自我檢測的機制,設計上也更堅固耐用,所以不少專業電影攝影機都早已以XQD為主要的儲存介面,換言之,對於專業族群,XQD是理所當然,所以如果我今天要帶台小機器去作B機,Z系列的儲存介面也是個優勢。

Z系列,無限的可能性

若非拚規格不可,Z6輸出的影片格式算不上最頂尖,但絕對符合當今市場需求,其動態的成像品質也絕對是對手難以挑戰之等級,這是我對Z6的感想。此外,其他平均分數也高於同級機型,除了4K全幅輸出、高品質120p、自動對焦、高ISO、內建微時短片…之外,直覺的功能操控與手持握感更是無可挑剔。

身為追求高感光、錄影為先的使用者,實際試用Z6後,只能說此誘惑難以抗拒。Nikon能夠在開拓無反市場後的第一波攻勢,就打造出這台高性價比的傢伙,不難預料接下來Z系列的發展,可能隨時再顛覆攝影人對無反的定義。

完整測試影片:

Z7/Z6 產品規格表

畫素

4,570萬/2450萬

處理晶片

EXPEED 6 影像處理引擎

感光度

64-25,600/100-51200

連拍

9fps/12fps

對焦點

493/273(單點AF)

錄影能力- 4K

4K 30fps 全片幅錄影不裁切

螢幕

翻揭式,3.2” 210萬像素觸控螢幕

無線傳輸

SnapBridge(藍牙&wifi)

電池拍攝張數

ENEL15b-CIPA標準 330張

重量

675g 含電池與XQD卡

攝影師陳詠華與Nikon Z系列在時尚產業的創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