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漫長的等待,Nikon 推出全新 Z 系列無反系統。為了能在新世代的無反系統裡有全面性的改革,新的 Z 系列接環最大的特色便是 55mm 的大口徑與 16mm 的超短法蘭距設定。較大的口徑與較短的法蘭距能讓鏡頭設計更加彈性,進而讓光線更加均勻,提升整理畫質,不論是中央或是邊緣都一樣銳利,從光學上全面的革新。另外 Z 卡口更突破過往 F 卡口的侷限,可設計出超大光圈的鏡頭〈 Z 50mm f/0.95 S Noct 〉。
在相機普及的今日,相信大家手上或多或少都有幾顆鏡頭是有內建 VR 防手震功能的鏡頭。今天我們 Nikon 技巧小學堂就來告訴大家一些關於 VR 裝置的小知識與使用技巧。
Z50 於前陣子正式推出後,Nikon 在無反領域由全幅機開始拓展到 APS-C 領域。作為 Nikon 旗下第一台 APS-C 無反相機,Z50 延續了優異的 Z 系列血統 - 16mm 的法蘭距與 55mm 的接環內徑。16mm 的法蘭距搭配 DX 格式的感光元件在光學展現上更是將畫質發揮淋漓盡致,且 Z50 採用與 Z6 / Z7 相同的 Z 卡口這代表著兩者的鏡頭可以互用,讓用戶在未來可以無痛升級全片幅無反機種。
在目前無反相機的風潮下,傳統單反相機在市場上像是突然踩了煞車一樣,音訊全無。 然而,Nikon卻在這個節骨眼上,而推出了嶄新的D780。 2450萬的像素/51點對焦/每秒7張的連拍。從字面規格上來看,似乎並沒有太大的改變。但是D780骨子真的只有這樣嗎?究竟Nikon D780跟以往舊有的機種有著什麼改變,以及與現在新的機種間有著什麼樣的定位差異?
短短一年多,Nikon Z系列已推出超過8顆鏡頭,可以看出Nikon對於無反市場的重視和決心,希望在短時間把過去幾年落後的步調一舉趕上。從發表的焦段來看,除了Z 70-200mm f/2.8 S長鏡頭外,幾乎是把常用的焦段都補齊了,無非是希望提供用戶更多原生鏡的選擇,吸引觀望和猶豫的DSLR用戶加入無反的行列。
日前 Nikon 終於推出 D750 的後繼機 D780,讓這台最受歡迎的中階全幅機,不致成為該級距單眼的絕響。D750 長期以來都是備受推薦,除了我身邊很多朋友都是拿 D750 外(有些甚至擁有兩台),我自己也是 D750 的長期使用者,曾經帶著它走過世界各地像是聖母峰基地營等嚴苛環境,對於這台強悍的相機有著無比的信任。也因此對於加入許多新科技,特別是移植許多無反技術的 D780 相當感興趣,也好奇它能否再創 D750 當時的佳評與推崇。
大家好我是Ben,我是一個職業美食攝影師,身為一個多年的Nikon用戶,從我的第一台數位單眼D80到現在的D810與D850,都可以感受到Nikon相機讓人信賴、可靠的一貫風格。2018年發表了首部全幅無反單眼Z6、Z7,其實我是非常心動的,但是看看手中幾乎無可挑惕的D850,所以遲遲沒有購入Z系列相機。直到2019年11月Z50的出現,不只輕巧便攜、價位還非常親民,讓我非常心動,因為我一直在尋找一台適合我的隨身機。
文章開始前,由於Z系統相關的評測以及開箱文都有非常多的文章可以做為參考。因此本文將會以實際使用Z系統的角度與經驗來進行文章。 筆者將以商業攝影師的身份,分析為何從原本的F系統,轉換成Z系統。以及系統轉換上的考量與帶來的差異性。 (本文所提及的觀念與問題,同時適用於目前Z6/Z7機種,文章將以Z7相機做為主軸)
在去年下旬 Nikon 推出劃時代的全幅無反 Z6、Z7 時,就有許多人推測 Nikon 是否會在 Z 接環的基礎上再推出一台較為中階/入門的無反相機,時到今年我們終於等到這台機身問世了,那就是 Nikon Z50。
Nikon 在2018年發表Z系列無反相機時,就曾預告Z接環的55mm口徑與16mm法蘭距組合,可突破過去鏡頭設計的極限,設計出畫質更好、更大光圈的鏡頭。其中Nikkor Z 58mm f/0.95 S Noct 就一直名列開發名單,等了一年終於要和大家見面了。對於Nikon來說,這是一顆追求完美畫質表現的最高階鏡頭,可以說是不計成本將所有Nikon最頂尖的技術都放到這顆鏡頭上,宣示技術的意味濃厚,是全幅無反相機品牌中光圈最大的鏡頭。由於Z 58mm的最近對焦距離僅有50cm,使用最大光圈f/0.95來拍
遊走在商業與藝術之間,畢業於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系,經常因劇組工作能帶著相機在世界各地工作,從平面攝影到影片拍攝,橫跨電影劇組、廣告與藝術不同領域,挑戰不同類型的影像創作。是劇照師也是平面攝影師,習慣在按下快門之前先安置角色情境,按下快門之後再次編寫影像敘事,擅長在真實世界裡創造戲劇性的場景,亦在虛構情節裡闡述實際人生的光景。
Nikon 推出了 Z 接環第一顆大光圈人像鏡 Nikon Z 85mm F1.8 S,標誌著新的 Z 接環與「S-Line」鏡頭的新一代標準,這次我們就來實地測試看看,Z 鏡與過往的鏡頭究竟有什麼本質上的差異。
瞭解鏡頭特性帶來不一樣的拍攝視野,單眼相機令人著迷的特色和魅力就是可以更換鏡頭,當你改變了鏡頭,就改變了影像的呈現與視野,攝影題材將有多元的變化。 此次筆者帶了一台全新Nikon Z6 全幅無反相機,加上一顆,主打輕巧、畫質好,適合生活旅行使用的 Z 24-70mm f/4 S 標準鏡頭;以及一顆超廣角NIKKOR AF-S 16-35mm f/4G ED VR(當時NIKKOR Z 14-30MM f/4 S還沒有上市,但撰寫此篇文章時,筆者已購入);第三顆為NIKKOR AF-S 80-400mm
【風景攝影之路】 筆者最初學攝影是想幫剛出生的女兒記錄珍貴的成長紀錄,後來接觸到風景攝影後,發現自己非常喜歡這類的拍攝題材,可以欣賞各地美麗的景色,並用相機記錄下最美麗的瞬間,雖然過程很辛苦,需要爬山、熬夜或在低溫寒風下等待拍攝時機,也常常無功而返,不過當拍攝到理想作品的那一刻,一切的辛苦都值得了。 有人問我風景攝影的定義是什麼,我覺得其實你拿著手機對著附近的景物拍一張照片也能算是風景攝影,只是你對這樣的照片有什麼樣的感覺呢?通常回答:沒有什麼感覺,就只是記錄一下這場景吧,但這句話其實就是一切關鍵,因為你
無論是數位或是底片,Nikon 是自己一直以來都喜愛的品牌。最近由於工作上的需求,測試了Nikon Z6,也入手了全幅無反數位相機 Nikon Z7,透過了一次次的工作與創作,慢慢地與新的 Z 系列培養默契。不同的相機有著不同的個性,雖然是相似的後製手法與對於色彩的雕琢,但在數位上所追求的人物刻畫,也將需要慢慢估量與拿捏,找到最恰當的距離。
攝影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生活,我熱愛著。 攝影是一個等待的過程。工作上,或許可以仔細策劃每一個構圖與分鏡,但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許多變因及不可控制的因素。這些偶然與不可控,對我而言十分有趣,他們不僅能讓自己的視覺靈敏度存在於意識與無意識之間,使成像更加有機,也能培養自己對於萬物的凝視。 自從身邊多了一台 Nikon Z7 後,開始習慣隨身攜帶相機,紀錄著一向對我有著極大吸引力的人像與自然景物。每當與生活中的光影相遇,便將那一刻留存。雖說手機也是方便攜帶,並隨時隨地拍攝的好工具,但比起相機,畫質的細膩度還
距離Nikon上一次發表超廣角變焦鏡頭 Nikkor 14-24mm f/2.8G ED 迄今已有11年之久。2007年推出的14-24mm f/2.8在當時寫下許多新的里程碑,包括第一顆最大的凸面圓球前鏡片設計、第一顆恆定大光圈f2.8超廣角變焦鏡。而11年後的今天,Nikon終於推出Nikkor Z 14-30mm f/4 S超廣角變焦鏡,這11年之中,各家已陸續推出許多超廣角鏡,而14-24mm f/2.8 G 卻是Nikon F系列大三元中唯一未更新的鏡頭。因此筆者對這顆超廣角變焦鏡有著相當大的期
Nikon Z系列發表至今,已有三款原生鏡上市(24-70mm f/4、50mm、35mm),但在變焦鏡頭的選擇上,一直缺乏f/2.8系列的大光圈鏡頭。f/4系列的鏡頭主打輕巧、畫質好,適合生活旅行使用。但在光線不足或需要更淺的景深時,f/2.8的大光圈系列變焦鏡頭仍是多數攝影愛好者的最愛。筆者很榮幸能在上市前,搶先體驗Nikon Z 24-70mm f/2.8 S 新鏡。文章的一開始先以高畫素的Z7搭配Nikkor Z 24-70mm f/2.8S 實拍高解度大檔當作開場!
冬季的沖繩,雖不及夏季的熱鬧,但觀光的熱度卻也不像給人冬天的感覺。走在國際通的街道上,直到半夜九點鐘都還是人聲沸騰熱熱鬧鬧的。去過石垣島和宮古島的我,反而是第一次上岸到沖繩本島,而這個第一次就選在冬季的時節。
北海道都去不膩,所以每年去,去太多次了。如果不是好好的把照片整理分類,上了年紀的腦袋常常搞不清楚哪一趟是哪一趟。雖然總是說要拍美照回來給大家看,但真相是,我們自己也很需要用相機記錄下每一刻,因為腦袋不好使。